Search

在1972,美國總統尼克森出訪中國與蘇聯之前,Baruch Fischhoff進行一個調查,詢問受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在1972,美國總統尼克森出訪中國與蘇聯之前,Baruch Fischhoff進行一個調查,詢問受訪者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。譬如:

“毛澤東是否會同意與尼克森見面?”

“中美兩國是否會建立正式外交關係?”

等幾種可能場景

請受訪者給予各種場景的發生可能性一個百分比數字。

然後在尼克森完成訪問,回到美國之後,他再詢問相同的受訪者,請他們回想,他們當初分配給各可能狀況的發生機會。

結果顯示,事後已知,真的發生的場景,受訪者會以為自己當時就給了該場景更高的發生機會。

也就是說,一個事情發生,未知的歷史在我們面前展開,成為事實之後,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就變了。你就很難回想自己當初面對未知的未來時,是怎樣的狀況。

也就是說,當事情發生後,我們會覺得本該如此。這叫後見之明,英文稱Hindsight bias。

這在投資時會造成什麼問題呢?

第一,這會造成投資人根據成果來判斷,而非根據面對未知時的決策品質來決定投資方法的好壞。

譬如在肺炎疫情造成全球股市下跌後,根據成果判斷的投資人會說,要在二月底之前,就全數賣出股票,才是正確的做法。

“呆呆”守著固定股債比投資組合,度過這段下跌,是不好的做法。

這就是由成果判斷。

我們回想一下當時的狀況。

2020二月19日,標普500收盤在3386點。這是這次大跌前的高點。當時中國已有七萬名患者,美國也出現確診案例。

我們現在看,會覺得這就是全球大流行的前兆啊。

但二月18日,中國以外只有12個國家有總數92位的新冠肺炎患者。伊朗在二月19日才公布第一例。

當時的另一個可能場景是,這個疾病有希望在影響範圍不大時就被控制住。

現在回顧這個可能,會覺得很荒謬。那正是後見之明的影響。我們忘記當時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。

像綠角有位朋友的經歷,剛好可做為說明。

在2019年底,他跟太太就訂了2020四月前往日本遊玩的行程。從一月開始,有肺炎病例浮現。他們想,或許沒有那麼嚴重,還有機會成行。到各國陸續出問題,病例數嚴重飆高,國際載客航線幾乎完全中斷,他們才終於確定是去不了了。

這個過程就顯示了,當初疫情對市場的影響程度,其實是有不確定性的。我們不是一開始就知道它會這麼嚴重。

投資應該注意的是一個可持續,健全的投資策略,而不是以事後之明來看,帶來較好成果的方法。

第二個問題在於,事後之明,會給大膽的賭徒跟投機份子,過多的獎勵與贊美。

完整討論,可見今天文章:
https://greenhornfinancefootnote.blogspot.com/2020/06/dont-fall-prey-to-hindsight-bias.html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綠角財經筆記是一個專注於指數化投資概念,指數型基金,ETF,資產配置與美國券商投資相關討論的部落格 網址: http://greenhornfinancefootnote.blogspot.com/
View all posts